楚國 - 郢都, 鐘離和濘坊?

蕭長安的個人論壇

Moderator: cah

Post Reply
cah
General of the Army / Fleet Admiral / General of the Air Force
General of the Army / Fleet Admiral / General of the Air Force
Posts: 1342
Joined: Sun Aug 17, 2008 5:05 am

楚國 - 郢都, 鐘離和濘坊?

Post by cah »

楚國郢都在何處 ??

都城的出現是區別野蠻社會與文明社會的主要標誌之一。《史記‧楚世家》在敘述荊楚國家的歷史進程
肘,明確地指出春秋時楚文王始都郢。桓譚《新論》說:“楚之郢都,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
為朝衣新而暮衣蔽”郢都確實曾經繁華一時,可是楚國郢都究竟在哪裡,由於文獻記載的不詳和年代的
久遠,人們在探尋過程中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漢書‧地理志》說江陵(今屬湖北)是“故楚郢都,楚文王自
丹陽徙此”,這就是江陵說的主要依據。後來杜預注《左傳》說郢郡故城在江職陵北之紀南城。本世紀七
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對江陵城北的古城遺址進行了考古挖掘,發表了《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用十分
肯定的語氣說紀南城就是楚國從文王開始,一直到楚頃襄王時的國都。可是隨著考古發掘的全面展開,
證明紀南城建城的最早年代在春秋戰國之際,從出土文物看,其地點也不可能是春稱時代的楚國都城。

湖北宜城說最早由石泉在《湖北宜城楚皇城遺址初考》一文中提出。其主要根據是《漢書‧地理志》中提到
宜城是“故鄢”,鄢也曾經是楚國國都,且本世紀六十年代在宜城確實發現了楚皇城遺址。隨著傳統的江
陵紀南城說的動搖,宜城楚皇城說正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近年王廷洽撰《楚國郢都究竟在哪裡》和《探尋屈原故鄉的新線索》兩文,又提出楚文王之郢都應在湖北鐘
祥的新見。其主要理由是:根據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周密《齊東野語》和《癸辛雜記》、《明一統志》等
書記載,鐘祥在先秦時代曾經稱為郊郢、郢都、郢中、舊郢等,而且三國以後設置的郢州,其治所正在
鐘祥;鐘祥附近有滿木山,楚武王伐隨,“心蕩”而卒于滿木下,即在鐘祥附近, 滿木山上有楚武、文
二王廟,明清時期還存有春秋時代的大墓數十座,這裡應該曾經是楚人活動的中心,或者就是失傳的楚
國郢都;把鐘祥作為郢都還經得起春秋時代三件大事的驗證:一是《左傳‧莊公十九年》記載楚文王十五
年(前675)“敗黃師于躇陵,還,及湫,有疾”,湫就在鐘祥縣北。而且可以把“還師”理解為“班師回
朝”,而郢都就在湫附近,以鐘祥當之,則近是。二是《左傳‧文公十年》雲:“(子西)沿漢訴江,將人
郢。王在渚宮,下見之。 ”楚大夫子西在楚成王時受封為商公。商,一說在陝西商縣南之商洛鎮,一說
在河南淅川之商密,總之在漢水上游。 “沿漢訴江”表明子西順流而下,至鐘祥附近的小洲,楚穆王正
在渚宮,於是君臣相見。三是發生在楚昭王十年(前506)的吳楚柏舉之戰,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地方對於
探尋郢都具有定點作用。吳師溯淮西向,至淮油(今河南淮濱附近)舍舟步行,南至豫章折而酉,與楚夾
漢而陣。楚師三戰皆敗,退至柏舉(今湖北麻城東)而再陣,吳師再次大敗楚師于柏舉,一直追至清發,
又經五次交鋒,吳師攻人郢都。由地理位置而論,吳師攻人郢都,以鐘祥當之為近是。戰爭大體上在安
陸、應城、雲夢這一帶發生,楚師潰敗,吳師追擊至鐘祥。楚昭王從鐘祥逃出,初欲匿雲夢澤中,遇
盜,北向隨。這樣,柏舉之戰就大體能講通。但此說迄無考古證據,楚國郢都所在地之謎仍有待于考古
發掘的進展

楚國是東周時期世界第一大國(摘自《尋找天下第一城--郢都》)

楚國在春秋初期(BC.689)遷都郢都後,國勢日強,消滅80多個方國,盡占江漢之地,使江漢沮漳成
為自己的根據地,然後四面擴張,到楚懷王初期,楚的疆域已成為各國之首:東占淮河和長江中下游,
吞併吳越達東海;北抵河南太康、襄城、山東營縣;西至陝西秦嶺以南、四川銅梁;西南抵雲南、廣
西,南達嶺南抵海。基本上佔有當時東方大陸半壁江山,其他6國的面積加起來才與楚國相當。楚為當
時的主流國家。另外,楚國還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郢都,並最早開發了上海、南京、廣州、
武漢、長沙、合肥、南昌、貴陽等當今名城。上海簡稱申,因楚國令尹春申君而得名,今上海地區曾為
春申君的封地。廣州最早的名字叫楚庭。

《戰國策》載:“楚,天下強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
塞郇陽。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 ”楚在春秋時已成為春
秋五霸之首,它以“方城為城,漢水為池”,長江第一大支流的漢水成為楚國的“池”,中國最早的長城——
楚方城修到了河南的淅水以東,已可遙望黃河,基本上通到了中原幾國的大門口。

楚國如此大的疆域是歷史上各國從來沒有過的。夏王朝的統治中心僅限於河南西北部和山西西南部一
帶。商王朝的統治中心比夏代略有擴大,商主要是活動在黃河下游的一個部族,後來征服江漢、淮水一
帶並納入其統治範圍。但實際疆域也沒有楚國大。周王朝的統治中心也有限。而且,夏、商、周的統治
是實行的部落統治,只要部落首領願意上交貢品就夠了。部落內部的行政統治權在部落首領的手上。一
旦部落首領不願意上交貢品,就成為獨立王國。所以,夏、商、周的疆域內是由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拼
湊起來的,王室的實際行政統治權非常有限。他們根本不能與楚相提並論。

楚的疆域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整體。它包括行政的統治權。楚王有對各地官吏的任免權,楚王的命令
可以有效傳達到各地行政官吏那裡,並得到有效執行。楚王直接控制疆域內的所有軍隊。這一點非常重
要。夏代商代疆域內的各部落都各自擁有軍隊,包括楚曾擁有“荊之旅”,軍隊不統一,國家就一盤散
沙。楚王在疆域內還擁有物質調撥權。楚王給各地下達的物質調撥任務,各地官員都要完成。這是物質
調撥命令,而不是夏商時代的“貢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楚國疆域的不斷擴大,楚文化便隨之進
入這些地區,先進的楚文化使各地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使得各地人民對楚國增加了認同感,歸
宿感。所以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實行有效統治的第一大國。其實荊州之地在夏代生產力已高度發達,在
夏末商初已有古南國存在。南國原由商盤庚之子掌管,屬商境。但楚國在商時已同商王朝爭奪這塊地
方,以致商要“奮伐荊楚”。說明楚當時已開始同商爭奪天下。到周朝時,楚作為南方大國又與周爭天
下,並打敗了周軍,于西元前893年奪取原南國之地,封立句??王。後周昭王伐楚,不僅喪六師,而且
自己也斃了命,證明楚當時與周已是南北對立的兩大國。周後來分裂成幾個小國,而楚未分裂。楚原與
周室對等,其地位理應高於周分裂後的諸小國。

當楚國在東方稱霸的時候,當時的世界處在一種什麼樣的形勢中呢?當時的世界已有古埃及文明、古
希臘文明、古瑪雅文明。美洲大陸還沒有被發現,瑪雅文明也不為人所知。澳洲也是蠻荒之地,西伯尼
亞是一片冰原。唯一能同東方楚國文明相比的是古希臘文明。古希臘首都雅典是西方文明的明珠在地中
海閃光,與此同時,東方文明的明珠——郢都也在江漢沮漳交匯點閃光。但是古希臘的疆域絕對沒有當時
楚國的疆域大。因此,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理當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首都。楚國的首都郢都應該是個大概念,它的內涵包括:
郢都域、郢城和城外的宮殿群。郢都城和郢城城垣內已有70平方裡,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城垣內的
70平方裡僅僅是大郢都的核心,說出來,恐怕要讓全世界震驚:這個核心區不到大郢都的百分之一!大
郢都幾千平方裡的面積在2000多年前無疑是天下第一城。或許你要問:郢都城外是什麼?我第一次悄悄
告訴你,那是楚宮,如果你想到楚宮神游一番,那就請您閱讀本書的姐妹篇——《發現天下第一宮——渚
宮)。在那本書裡,我會將2300年前至2700年前楚宮的神秘面紗完全揭開,並將楚國傾全國之力建造
400多年的宮殿秘密和盤托出,驚心動魄的千年大發現會令人目瞪口呆!

楚國在建國以後的相當長的時期,都過著艱苦奮鬥的窮日子。國君帶領臣民跋涉山林,開闢疆土,甘
苦與共。面對周邊各國存在的威脅,尤其是面對北方周朝軍隊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軍經武,保持
警惕,枕戈待旦。楚國君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特別注重以先王艱苦創業的事蹟對臣民進行傳統教
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尋求內部穩定和對外發展。蚧冒之弟熊通自立為楚武王,時在西元前
740年東周平王三十一年。這在楚國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
一個南方大國的崛起。
西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陸渾戎至於洛陽,在東周的王都郊外舉行閱兵儀式。周定王派王孫滿勞
師,楚莊王公然探問周朝傳國之鼎的輕重大小,並且揚言說,楚軍只要折斷戈矛的尖端,就足夠鑄成九
鼎了。此後,楚軍鋒芒益銳,所向披靡。
在春秋戰國之交,相繼滅陳,滅蔡,後來又滅越,成為席捲南土、問鼎中原的極強盛的國家。楚國
兼併的小國,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個以上。楚國之疆域,雖然時有得失損益,“但在其鼎盛時期,
據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縣三百余,為戰國時代最大之國。

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祝融也是鳳的化身。鳳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為本氏族的圖騰
加以崇拜、尊愛
鳳不僅是神鳥,而且還是楚族、楚國尊嚴的象徵。楚人尊鳳的影響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如在楚國的
文物中,鳳的圖像、繡像和雕像不勝枚舉
?
“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爭中從未有過
像秦軍那樣,動輒斬首幾萬,也沒有見過大量俘馘的記錄。”
“對於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即使對於蠻
夷,也是相當寬厚的”。正因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性和凝聚力,
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大領域,建立起一個強盛的積極進取的多民族國家,並且不斷強化其臣民的國家認
同的觀念,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烈的本土意識和民族意識。
《戰國策‧楚策一》中說:“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
年,此霸王之資也”主要體現在青銅器、鐵器鑄造、絲織業、漆器業、竹木器業、建築業、造船業和料
器製造業等各個方面。其中以漆器業、絲織業為最突出,可謂達到當時古代世界生產力水準的巔峰,其
出土實物,至今為世人所傾倒。
楚人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包括語言、文字、典籍、民本思想、樸素唯物觀、宗教思想與宗教活
動、科學技術、文字藝術,以及眾多的思想家、政治家、理財家、軍事家、哲學家、史學家和文學家的
思想精粹。其中有的大家名著,如《老子》、《莊子》、《楚辭》等早已登上世界文化最高成就的殿堂。
楚文化,公認為璀璨奪目、精采絕豔而又博大精深,其原因就在於它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質與屬性。
楚亡後,楚人領導的以楚人為主體的人民大起義,很快摧毀了秦的統治,建立了漢王朝,漢既承秦
制,也承楚制,尤其是在思想文化上,更多的是繼承和發揚了楚國的治國思想号如“休楚”思想 和文化
成就。所以,荊楚文化的延伸時間,不僅要比秦所滅各國要長,而且比秦也要長。

楚文化的精神特質
在祖國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楚”既是民族概念,
又是國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加上一個“荊”字,時間就延長了。楚文化有800多年的歷史,影響深
遠;“荊楚文化”時間更長,可延伸至2000多年。在荊楚文化研究中,楚文化研究是重點,因為荊楚文化
的源頭是楚文化。楚文化是在荊楚大地誕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吸取了周邊文化之長,同時又保留了自己
獨有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特徵。

在周代各國地域文化中,楚文化是極其重要的一支。楚文化的主要構成可概括為六大支柱:青銅冶鑄、
絲織刺繡、木竹漆器、美術音樂、老莊哲學及屈騷文學。從目前的考古成果來看,最先進的青銅冶鑄出
自楚國;最早的鐵器在楚國;先秦漆器的數量之大、工藝之精莫過於楚漆器;最富有創造力的絲綢刺繡
出自楚國;先秦金幣、銀幣無一不是楚幣。哲學有老莊,文學有屈騷,戲劇的鼻祖是楚人優孟,養由基
是楚國著名的神箭手,楚國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超凡脫俗,楚樂“八音”是指金、木、土、石、
絲、竹、革、匏。楚國的編鐘樂舞水準之高,舉世公認。在政體創新上,楚人最早在今湖北荊門設立縣
制,將其列為一級行政區劃,改變了貴族分封制度,進而引發了軍事、土地、賦稅改革。在天文、曆
法、數學等方面,楚人都有獨特的貢獻。總之,在採礦、冶煉、絲綢、漆器等方面,楚人取得了舉世無
雙的成果,而老莊哲學、屈騷宋賦也成為顯學。

在世界範圍內,從西元前6世紀到西元前3世紀的300年間,東西方文化競相爭輝,我們完全可以把楚文
化與同時期的古希臘文化並列為世界文明的代表。楚國的青銅冶煉、鑄鐵、絲綢、漆器早于古希臘,許
多科學技術處於領先地位。在音樂藝術方面,楚人也在古希臘人之上。在哲學方面,二者各有所長。中
國傳統哲學的重要根基在老子和莊子,而老子和莊子都是楚國人。 1993年,湖北荊門出土的竹簡本《老
子》甲、乙、丙三種,受到國際漢學界的高度關注。在國家政體建設、貨幣制度方面,楚國則比古希臘
更為完善。航海古希臘在前,車運楚人在先。古希臘人在理論科學、造船航海、體育競技、寫實藝術、
建築技術等方面要比楚人擅長。可以這麼說,楚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從不同方向登上了世界古文明的光輝
殿堂。

一是蓽路藍縷即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探尋楚人先輩艱苦創業的歷程,可以追溯到西元前11世紀。夏商更替之際,戰火連年,楚人先祖輾轉遷
徙到了荊楚地區。到西周末年,楚人還是一個弱小的部落。熊繹成為部落首領後,率部族居江上楚蠻之
地,“蓽路藍縷,以啟山林”。正是這種蓽路藍縷的精神成為楚國強盛的立國之本,也成為中華民族史上
艱苦創業的典範。周初,周成王盟會諸侯,熊繹出使受到冷遇。熊繹回來後告之群臣,立志發奮圖強,
發展生產,擴大疆土。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從熊繹到熊渠,疆域不斷擴展,國力不斷增強,由一個方圓
不足百里的小國發展成泱泱大國。春秋時期,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楚國經濟得到空前發展,當
時楚國都城是“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曰朝衣鮮而暮衣敝”。正是憑著艱苦創業的精神,楚國
才能在強國如林的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創造了先秦發展史上的奇跡。

二是追新逐奇即銳意進取、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

楚人的創新精神有很多記載:楚君熊通自行稱王,首創縣制。楚國滅了權國,便設縣治之。秦國設縣,
在楚國之後。早于商鞅變法的吳起變法,是楚國歷史上的一次悲壯的革新運動,也是一次大膽的改革運
動。楚人在科學技術、哲學思想、文學創作方面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以文學而言,莊周的散文奇詭莫
測,變化無窮,氣勢浩蕩,意象崢嶸。屈原是楚辭的宗師,後人對屈原作品的評價是“氣往轢古,辭來
切今,驚采絕豔,難與並能”,它道出了楚辭驚世駭俗的奇異之美。楚人大膽革新,創造了燦爛輝煌的
楚文化。

三是兼收並蓄即融匯南北、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

在先秦的諸民族中,楚人的民族偏見最少,主張民族融合,強調兼收並蓄,能夠融合其他民族、國家包
括來自南洋、西方的文化。在這方面突出的事例不少,比如稱作“蜻蜓眼”的玻璃珠源于地中海東部,其
風格似乎凝聚了地中海絢麗的藍天白雲、青山白石、碧波白帆和綠窗白牆。這種玻璃珠和淡綠色的玻璃
一起,由南亞傳入楚地,成為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實例,這條中西文化交流的“玻璃之
路”比絲綢之路大約早4個世紀。在初創時期,楚王沒有與周王室的血緣姻親關係可依,沒有遼闊的疆域
可恃,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以致用,以獨立強盛為目標,因而楚文化表現出極
大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務實性。這些特徵多基於楚人的善於學習、包容眾長的博大胸襟。青銅冶煉正是
楚人學習吳越地區人民的技術發展起來的。楚國曾經兵伐魯國,魯國為了避免戰事,奉送楚國100名刺
繡工、100名木工和100名紡織工。楚國接納了這300名技藝高超的工匠,迅即退兵。這300名工匠傳授了
先進的技術,對楚國的手工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些事例充分體現了楚人兼收並蓄,學他人之
長,補己之短,發展楚國的可貴精神。

四是崇武愛國即崇尚武裝、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楚人有尚武之風,如荊州博物館有一種叫“連發弩”的文物,李白有一首五言絕句,寫到秦始皇,其中有
“連弩射海魚”的詩句。連弩可以連發十箭,可見楚人很早就在研究發明武器了。在豐富的楚文化中,有
很多例子反映了楚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如申包胥為了求得秦國發兵救楚,在秦國朝廷中哭了7天7夜,終
於感動了秦王;楚將屈瑕戰敗,感到對不起家鄉父老,以死謝罪,開了楚國將帥以身殉職的先河;楚武
王、楚文王、楚莊王、楚共王等都身先士卒,親臨戰陣之中,體現了非常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更有代
表性的是屈原,屈原有這樣的詩句:“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是愛國主義詩人,其精神千
秋萬代為世人景仰,成為民族脊樑的象徵。楚被秦滅時,楚人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不
僅是預言,也是誓言。果然不過十六七年,秦國就在以楚國後裔為主要力量的農民起義中被推翻。陳
勝、項羽、劉邦,三個楚人滅了秦。楚人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超越了時空,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
中,代代相傳。

紀南城是後人對郢都城的稱呼。因郢都城位於紀山之南,後代便將郢都遺址稱為紀南城。

  紀南城是國務院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種保護是對整個紀南城的保護。保護範圍包括城
牆、城內的高臺、水池、地表的形狀、古代的道路等,就是對紀南城實行全方位地保護,並不是只保護
一座城牆。就是紀南城內不准挖魚池、不准取土、不准破壞地形地貌,要樹立整體保護意識。紀南城內
村民建房,最好也要建中式仿古的建築,而不要建歐式建築,這樣就可以同古城環境協調,有利於發展
旅遊業。

紀南城的土城垣、烽火臺、宮殿建築台基、宮中曲池都是原汁原味的旅遊景點,這些2700年前的建築,
古樸、滄桑,具有震撼心靈的永恆魅力,比現在建的假古跡好上千萬倍!所以要保護好這些真古跡的原
貌,不能按現代人的意志來改變它們的原貌。在紀南城的南垣,可看見郭沫若題字的“楚紀南故城”的
碑。向東可沿城垣行走。走不多遠,就可看見城垣上有一條水渠,在全國重點文物上挖排水渠那是絕對
不允許的。這破壞了古城垣的完整性。走過這段城垣向北,就走到東城垣上了,東城垣南部保存完好,
城垣十分高大,城上可走汽車。站在城垣上可看見遼闊的湖面。再往北行就可看見東門遺址。

沿“楚紀南故城”碑往西行,就是一座很宏大的高臺,高臺的西邊還有一座臺上台。這座台就是烽火臺。
烽火臺是全城最高的地方,站在上面可以看見八嶺山的山峰。此台建于修門之上,修門層台至今高達10
米以上。修門的宏偉、造型的奇特是古今中外唯一的,可稱為天下第一門。修門的部分地方已修建了很
多現代建築物,只有位於烽火臺的那部分還能感覺到修門的高大。

  走下修門,沿城垣西行,就是南城垣,南城垣十分古樸壯美,至今保持古樸的風貌,人走在上面,
似乎心靈馬上就被淨化了,精氣神散發出一種天人合一的光輝。南城垣上開滿了野花,特別是秋天,黃
色的菊花開滿城垣,這黃色的城垣就象一條金龍臥在廣闊的田野裡。

  踩著野菊花西行,就到了一座城垣上的高臺,臺上修有一座廟。這座高臺也是一座烽火臺,台的西
邊就是水門。

水門的西邊是大南門,大南門邊有旁門。進城門後可看見一些樹立有水泥牌的高臺,這些水泥牌上寫有
第**號古建台基,這是當年湖北省人民委員會豎立的文物保護標誌,這些樹牌的地方都是當年宮殿建築
的遺址。當然,還有很多宮殿遺址沒有樹立保護牌,特別是對宮中的曲池、層台沒有樹立保護牌,這是
因為當年對這些古遺址沒有認識或發現,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就是沒有樹立保護牌的地方也要保護,
因為紀南城整體是個保護單位。

紀南城內只有宮殿區、貴族區和軍事區,而沒有以前以為的貧民區。據魏昌、向一尊主編的《楚國簡史》
記載:楚國郢都也是實行都鄙對立制度,都,指國,就是都城及周圍地區居住國王、貴族和他們府中的
工匠,還住著貴族的下層,為“國人”,鄙,指野,野指鄉村地區,居住著平民。平民和貴族是不能住在
一個城裡的。《國語‧周語》載:“地有高低,天有晦明,民有君臣,國有都鄙,古之制也。 ”這說明,貴
族和平民分開居住是當時的等級制度決定的。因此,紀南城裡是不可能有所謂的貧民區的。

  整個紀南城和城外的一些重要區域,如八嶺山、雨臺山等都是中外遊客遊覽的好地方。

  在紀南城遊覽帶給人的震撼,決不亞于埃及金字塔、西安兵馬俑。在紀南城旅遊,是文化人對文化
聖城的朝覲,是中國人對精神故鄉的禮拜。

  戰國後期,秦國崛起,東方六國聯盟被破壞,給秦將白起拔郢創造了大環境。

  當時東方兩個大國是楚國和齊國。秦國為穩住楚國,秦昭王將秦女獻給楚頃襄王,楚頃襄王一邊迎
娶秦女,一邊與秦昭王會盟。秦對楚的和親策略,分化了東方六國聯盟,使得秦能全力對付齊國。

  當時齊國在秦國的挑撥下攻打宋國。宋國滅亡,韓國、趙國、魏國、燕國和秦國聯合攻齊,齊國大
敗。從此中原再沒有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於是秦國開始謀劃攻楚。

  秦攻楚之前,為防其他國家干擾,又故技重演,與趙國修好,穩住趙國。然後開始謀劃攻楚大計。

秦國大將司馬錯最先倡議由長江水路進攻楚國,西元前316年,司馬錯奪取巴蜀,西元前280年,司馬錯
攻佔楚國的黔中郡(今湖南沅陵縣西),從南面逼近郢都。至此,郢都西、南兩面受到秦軍的威脅。而
郢都最大的威脅來自北面的秦將白起。

  白起又名公孫起,郿人,是秦軍主將之一。他是攻郢的北路大軍的主將。西南大軍的主將是張若。

西元前280年。秦國正式拉開進攻郢都戰爭的帷幕。張若率軍由巴蜀東進,攻佔黔中,然後沿長江東
下。但這路大軍並不是進攻郢都的主力,真正的主力是白起的大軍。西元前279年,秦大良造白起率領
的幾十萬大軍,兵出武關,由北南下,橫掃楚境,“拔鄢鄧五是城”(《史記》)。

鄢城(今湖北宜城境內的楚王城)楚時的名稱為鄀,鄀距郢200余裡,是郢的陪都。吳軍入郢時,楚昭
王曾逃到鄀。鄀也是郢的北部門戶,楚國集中了幾十萬的軍隊駐守于此。這幾十萬楚軍的首領是昭睢。

  昭睢是個很有才幹的將領,他帶領楚軍保衛鄀城,使得秦軍不能前進。

  秦軍見久攻不下,便引鄢水灌鄀城。秦軍在城外築土壩百里,引水灌城,水淹全城,幾十萬楚軍被
淹死。郢都北面的門戶陷落。

西元前278年,白起率兵繼續南侵一舉攻下郢都,可惜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美麗的首都毀於一旦,白
起也因此成為毀壞人類文明的千古罪人!

  白起攻郢時,楚頃襄王逃離了郢都。白起拔郢後繼而攻佔竟陵、安路、西陵等地,江漢地區置於秦境。

秦國雖然以武力滅楚,並統一了中國,又實行“焚書坑儒”政策,妄圖以消滅各國的文化典籍來達到文化
的統一,但這是非常幼稚的做法。只有先進的文化才能取代落後的文化,怎麼可能用消滅先進文化的辦
法來推銷自己的落後文化呢?秦在文化上落後于楚國,這是它的致命弱點。雖然秦在武力上暫時統一了
中國,但沒有文化根基的統一是不穩固的。所以僅僅十幾年後,秦就被楚人推翻。 “楚雖三戶,亡秦必
楚”。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的陳勝是楚人,建立“西楚”政權的項羽是楚人,最終完成統一中國大
業的劉邦也是楚人。秦國經營了500年的百萬大軍在巨鹿與楚國貴族項羽的軍隊決戰,結果被項羽消
滅。很快秦國便被楚人滅亡。短暫的秦統一政權僅僅只是一個過渡政權。秦用數百年時間才打敗楚國,
而楚人在幾年的時間裡就推翻秦朝。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楚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得最終統一中國
的仍然是楚人,所以是楚文化統一了中國。

楚紀南故城
來源:互動百科??日期:2009-11-23
????楚紀南故城是中國東周時期楚國郢都故址。在湖北省江陵縣城北約5公里處。因在紀山之南,漢以
後史稱紀南城。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文王元年(西元前689)自丹陽遷都于此,至項襄王二十一年
(西元前278)秦將白起拔郢止,楚國在此建都400餘年,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城。迄今地面仍保留有規模
宏大的城垣遺跡,地下埋藏著豐富的文化遺存。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
護單位。

楚紀南故城

楚紀南故城-遺址簡介

楚紀南故城位於湖北省江陵縣城北5公里處。

楚紀南故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當時稱為“郢都”,因為城在紀山的南邊,也稱“紀郢”。西晉
學者杜預在《左傳》的注釋中始將郢都改稱“紀南城”。從楚文王元年(西元前689年)遷都郢(紀南城)
到楚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取克郢都,前後共411年中,楚國共有二十代國王在此
建都。在此期間,楚國還先後統一了近五十個小國,勢力極大,全盛的時候,楚國的領域北至黃河,東
至海濱,西至雲南,南至湖南南部,紀南城也成為楚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是當時南方的第一大
都會。


楚紀南故城平面圖

紀南城址規模宏大,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總面積約為16平方公里。城牆周長15.5公里,
有的地段現在還存有高達6.7米的城牆遺跡,都是由夯土築成的,十分堅固。城的四周開闢有七座城
門,已發掘的西垣北段城門有三個門道,兩側還有類似門房的建築遺跡。南垣及北垣的古河道出口處,
是兩座水門。

城內夯土建築的台基十分密集,高低不等,有的高達6米。遺址內遍佈古井、窯址等遺跡,筒瓦、板
瓦等建築材料以及東周的文化遺物,俯拾皆是。在城內東南部發掘的東周時期的房屋,牆基長60米,寬
14米,規模較大,應為當時宮殿建築的組成部分。城內的鳳凰山,在楚都徙陳(今河南淮陽)以後,成
為秦漢的墓地,著名的西漢古屍、大量的漢簡及精美彩繪漆器,均出土于此。

此外,在城址以外還有三個大的墓區,保存了當年王公貴族的大、中型墓塚七百余座。楚紀南城自被
秦將白起攻陷後,就成為了廢墟。

鐘離和濘坊?

關於鐘離國的記載,史料匱乏。.《史記‧秦本紀》作“終黎”,嬴姓之國。一般說來是在西周的時候,由伯
益的後代受封建而建立,是西周、春秋時代的諸侯國之一,國君為嬴姓。春秋時期被楚國所亡。
闞緒杭告訴記者,鐘離國最初在山東台兒莊南嶧城鎮,後來到安徽,再後來南遷。 “在安徽,鐘離國的
傳說在鳳陽、舒城都有。”
鳳陽的鐘離城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是安徽省現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城遺址,1981年公佈為安徽省首批省
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書載,周代在此設方國鐘離子國,春秋時位於吳楚之間,被兩國反復爭奪,最
後歸楚,直至戰國末期。鐘離城自建至棄,沿用時間長達1200多年。

1,春秋的楚國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于古
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于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
分地方。
2,五代的楚國

湖南全部,廣西大部分,貴州部分,湖北部分,重慶部分,廣東部分

楚國地理:
東起今四川省東端,包括湖北省全部,兼有今湖南省東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北部,陝西省東南
部,河南省南部,江蘇省的淮北中部。全境北面和秦、韓、宋、鄭接壤,東面是越,西和巴接界,南面
是百越。楚國國都是郢。之後楚國攻滅了越族的揚越,即南越,奪取了今廣東、廣西以及江西南部、湖
南南端一帶。在西元前447年,滅亡了蔡(今安徽省壽縣)。西元前445年,滅亡了杞(今山東安邱東
北),並且後來還吞併了越國,宋國,成為戰國最大的諸侯國。
在楚國北部建有楚方城,即長城,東半部建于春秋時期,從魯關(今河南魯山西南魯陽關)起,向東經
過今魯山東南,到親水,在折向東南,到達沘陽,形成矩形,這是一道利用山脈高地連接親水和沘水的
堤防築成的。到戰國楚頃襄王時期,又開始擴建西半部,從魯關向西,東北連翼望山,南向到達穰縣,
又形成一個矩形,所以稱為楚方城。
另外,在楚國北部邊境設有冥阨、大隧、直轅三座要塞,東部設有昭關,西面設有扞關,東北部設有符
離塞,南方設有無假關,西南邊境設有厲門塞,此外還在G郢都以南靠近長江地帶設有木關。
*地方郡縣:
宛郡:楚悼王時期設置,因地名宛而得名,以今河南南陽為中心,東南到息縣。
漢中郡:楚懷王時期設置,丹陽之戰被秦國奪取,因漢水得名,轄有今陝西東南、南到湖北西北。
新城郡:原為韓國地區,後為楚國奪得,楚懷王時期設置,因地名新城得名,轄有今河南伊川一帶。
江東郡:楚懷王滅越後設置,因地區名江東而得名,轄有今安徽東南部、江蘇南部以及浙江北部。
黔中郡:楚威王時期設置,因黔山得名,轄有今湖南西部、貴州東北部。
巫郡:楚懷王時期設置,因巫山得名,轄有今湖北清江中、上游和四川北部

楚國的都城古城郢都,位於湖北省荊州北面離城8公里的紀南城
楚國,又稱作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于
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于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
部分地方。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后第五代吳回,是
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
部落分佈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
之先祖。季連之後曰鬻熊,是周文 楚國地圖
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當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

湖北江陵縣屬於荊州府

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裡。從邑,呈聲。 ——《說文》。朱按,在今湖北荊州府江陵縣北,楚武王自丹陽、
今宜昌府歸州徒此。



yǐng

〔名〕

(1) 古邑名[Ying capital]

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裡。從邑,呈聲。 ——《說文》。朱按,在今湖北荊州府江陵縣北,楚武王自丹陽、
今宜昌府歸州徒此。

(2) 春秋戰國時楚國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紀南城
(3) 漢縣名[Ying county]。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縣東北,紀南城東南
(4) 代稱楚國[Chu state]。如:郢書燕說(比喻曲解原意,以訛傳訛);郢人(借指楚國人)

由於歷史的原因,楚國的都邑曾幾經遷徒,其所遷的都邑之多、遷都之頻繁,是其他周初諸侯所難以比
擬的。
1、丹陽:熊繹始居於此,在今湖北省秭歸或枝江市。
2、郢都:楚文王(一說楚武王)自丹陽遷于此,在湖北省荊沙西北。
3、鄀都:楚昭王自郢遷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東南。
4、鄢都:楚惠王曾居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
5、陳都:楚頃襄王二十年自郢遷于此,在今河南淮陽。
6、巨陽:楚考烈王十年遷于此,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
7、壽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于此,在今安徽省壽縣。
CAH, The Great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