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看天下-「台灣總統」的稱呼

Moderator: cah

Post Reply
ch46
Posts: 96
Joined: Mon Sep 08, 2008 4:58 pm

華府看天下-「台灣總統」的稱呼

Post by ch46 »

華府看天下-「台灣總統」的稱呼
2009-06-05 中國時報 【傅建中】
 馬英九這次赴中美洲訪問,在薩爾瓦多總統的國宴上和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巧遇」,相互致意,馬自稱是台灣的總統,引起諸多討論。主張台獨的人,聽馬英九說自己是台灣的總統,應會高興;反台獨的人,可能對馬沒有凸顯他是中華民國總統的身分,感到失望,甚至懷疑馬是否也在走台獨的路線了。

 說實在的,今天中華民國的總統在國際間亮相時,如何恰如其分的表示自己的身分,而又不引起紛爭,的確是不太容易的事。

 以這次馬英九在薩國和希拉蕊國務卿見面,自稱是「台灣的總統」,應非臨時起意、脫口而出的,而必是事先考慮後定案的說法。果真如此,那就不無討好台獨的成分了。當然,在這種場合上,馬若介紹自己是中華民國的總統,自有其正當性,因為他是以那種身分參加薩國新總統就職大典的。不過,在一個社交性的場合,有無必要大張旗鼓的突出中華民國,值得商榷。再說美台現在並無邦交,如果馬英九言必稱中華民國,必會讓希拉蕊感到不自在。

 處此情形下,個人以為馬英九自稱是「來自台灣的馬總統」(I am President Ma from Taiwan.)較好。「台灣的總統」(President of Taiwan.)和「來自台灣的總統」(President from Taiwan.)是有區別的。前者顯示台灣是獨立國家的意味很濃;後者就沒有那麼強的「獨」的意味,而且較有彈性,可做不同的解釋。在西方Where are you from?是人們初遇時常用的一句話,所以馬如說I am President Ma from Taiwan,是極其自然而又合乎習慣的表達方式。

 自從一九四九年以後,台灣在國際社會裡的地位和身分,一直是個困擾的問題,因為它的 identity(身分)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方面要代表整個中國,可是它實際有效控制的區域只有台澎和金馬外島,以這樣的幅員要代表整個中國,確實很難為國際社會接受。好在那時的台灣,仍被西方國家視為蔣介石政府所統治的 Nationalist China,與毛澤東控制的 Communist China 有別。加上那時中華民國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且擁有安理會的席次,在國際間具有合法的地位。可是這一切在一九七一年我們失去聯合國的席次後,就都改變了。等到一九七二年尼克森訪問中國,和周恩來簽定了「上海公報」,美國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持異議後,我們的處境就更加困難了。可以說,我們已經面臨空前的 identity crisis(身分危機),而內部也有要「建立新而獨立國家」的訴求(以長老教會為代表),真是內外交迫。

 因受了傳統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禁錮,多少年來我們花了許多資源和精力在「正名」上,在傳統的中國價值觀上,「名不正」,就「言不順」,所以必也正名乎。

 西方人比較務實,著重的是reality(實境),虛名並不那麼重要,最足以代表這種精神的是莎士比亞的名言: What’s in a name?(名字算什麼?)他在羅蜜歐與朱麗葉的名劇中不是說:玫瑰如叫別的名字,不是一樣芳香嗎?

 按照莎翁的邏輯,不管別人叫我們台灣、還是經濟體、台澎金馬關稅領域,或是中華台北,都改變不了我們是台灣的事實,而治理台灣的政府叫中華民國。這個名字也許國際間大多數國家不承認或不接受,但並不影響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除非台灣本身不願它存在或想消滅它。

 馬英九稱呼希拉蕊國務卿為柯林頓夫人,並不恰當。 Mrs. Clinton is actually a leader in her own right. (柯林頓夫人本身就是位領袖人物),應稱呼她 Madam Secretary 才算得體。絕大多數的美國人和西方國家的領袖都是這樣尊稱她的。

 多年前台北的一些官夫人來華府,想透過趙小蘭的關係,結識一些美國參議員的夫人們,因趙的先生是麥康納參議員,由她安排這樣的聚會,是輕而易舉的事,但台北的貴夫人們在這種場合管趙小蘭叫麥康納夫人,這就犯了大忌,因為趙本身是知名之士,擔任過和平工作團團長、海事署署長、運輸部副部長等要職,是不需要妻以夫貴的,所以趙提醒台北的官夫人們: I’m Elaine Chao.(我是趙小蘭)。可是這些官夫人未解其意,仍繼續稱呼趙為麥康納夫人,這時的場面就顯得尷尬而氣氛凝重了,趙直到今天,對此事仍耿耿於懷。好在馬英九和國務卿交談的時間只有二十五秒,叫一、二聲柯林頓夫人並不會把氣氛弄僵,只是美中不足罷了。在此情形下,「名正言順」還是蠻重要的。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