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氣之旅第二站-台灣省城隍廟與城中市場周邊小吃
Posted: Sat Apr 04, 2009 12:56 am
文章來源:愛吃的美寶
「你也來了」的匾額高掛在台灣省城隍廟裡,不明究裡的人還以為城隍爺在跟你打招呼,其實這句話的完整版為:你來了,悔已遲!嚥下最後一口氣便看到城隍爺來清算一生的善惡,所以生前做的事,死後已來不及,正如同廟裡的對聯所云:為人固有良心初一十五何用汝燒香點燭,作事若無天理半夜三更須防我鐵鍊剛叉。
圖說:台灣省城隍廟的城隍爺主管陰間事,但樣貌慈眉善目。(王瑞瑤攝)
位於台北市武昌街的台灣省城隍廟是作官的人常拜的廟,已經服務城隍爺二十餘年的幹事王真如表示,台北府衙才設立,便興建省城隍廟,代表陰陽共治之意,陽間事找官府,陰間事問城隍,所以早期只有地方父母官可以拜城隍爺。由於省城隍廟的位置就在博愛特區裡,許多在特區裡的大官都跑到這裡參拜,還有許多辦不出案子的警察,經常請城隍爺指點迷津。
一開始以為掌管陰間事的城隍廟應該很陰森,事實上並不然,尤其是台灣省城隍廟裡的那尊黑臉城隍爺,看起來頗為慈眉善目。王真如說,921大地震後,這尊泥塑的城隍爺身上出現裂痕,經過請示後,找到台南工匠前來修補,但廟方擔心泥塑經不起移動而毁壞,於是新塑一尊備用。
未料工匠將原本穿戴在城隍爺身上的衣冠去除,發現這尊城隍爺本是衣冠整齊,經過巧手修補,恢復原本面貌,也因此省城隍廟裡供奉新舊兩尊城隍爺,當然也包括新舊兩尊城隍夫人、文判、武判等。
除了雙雙對對與眾不同以外,省城隍廟的入口處有一尊很大很高的觀音坐像,似乎有一點兒格格不入。原來在20幾年前這座觀音遭人遺棄路邊,有心人拜託城隍爺收留接納,王真如說,一開始這觀音端坐城隍爺面前,結果觀音大士托夢表示擋住了城隍爺的視線,反客為主很不好意思,因此移到入口處右邊自成一區。
圖說:武昌街上有許多知名老店,好味排骨大王與明星西點麵包廠就是鄰居。(王瑞瑤攝)
由於附近上班族眾多,台灣省城隍廟附近小吃林立,包括不少老店,就在城隍廟對面就有:好味道排骨大王、明星西點麵包廠等,雖然我覺得好味道排骨大王的乾炸排骨麵年年退步,排骨愈炸愈不香(因為都先炸一堆起來等客人上門再回炸),麵條愈煮愈沒勁(因為都先煮起來晾著然後再一次下鍋),但偶爾想起來,還是會跑去吃(建議不要穿太好的衣服,以免吸飽一身的油炸味)。
好味道排骨大王的排骨麵,是乾炸排骨,吃起來肉味十足,但是味道逐漸退步中。(王瑞瑤攝)
至於之前也曾採訪過的明星西點麵包廠,老實說我從來沒有喜歡過,一方面是價格太貴,再者許多糕點都不合胃口,例如招牌的俄羅斯軟糖,好像白白的棉花糖包著帶膜的核桃,吃罷舌頭微苦;看起來很誘人的草莓蛋糕,也是玄機暗藏,畢竟不是每一顆草莓都是甜的,總要吃進嘴裡才知道。不過那麼老的店(1949年創立)一切如舊,也算是進步城市裡的一項奇蹟。
圖說:明星西點麵包廠的草莓蛋糕,看起來十分誘人。(王瑞瑤攝)
我對省城隍廟很陌生,卻對這個區域很熟悉,因為城隍廟旁就是沅陵街,我從小就生得一雙大腳ㄚ,個頭又比同齡者來得巨大,所以每到過年前我媽媽就帶我上沅陵街轉轉,買一雙很醜但塞得進去的新鞋子,或是樣式有一點兒老的大衣。沅陵街裡有許多賣零食的店,可以邊走邊吃,裡面還有一家小得可以的湯圓店,擠著吃,味道更香。逛完了,總會溜到博愛路上的世運麵包店買三個東西,一是沙拉麵包,二是炸豬排三明治,三是倫敦糕,雖然現在的世運跟以前不同,東西賣得很多,門市味道很雜,有人愛吃它得獎的鳳梨酥,有人喜歡滷得烏漆抹黑的滷味,可是我從小到大就只愛世運這三味。
雖然我知道沙拉麵包的麵包有點兒乾,炸豬排三明治裡面夾的豬排很小塊,倫敦糕愈賣愈貴,我習慣的味道一路走來,就是這樣。
省城隍廟的斜對面就是城中市場,記得小時候,我爸爸就愛在這裡買進口石榴,自己家種的石榴小得像鴿蛋,還沒成熟就被路人偷摘走,就算熟透了也是滿口酸澀,但進口石榴不同,一個足有一斤重,大得像F罩杯,用力掰開,好像紅寶石一樣的種子晶瑩剔透,吃得滿嘴滿手都是紅汁。不過前一陣子我買了兩顆回去想孝敬老爸,他卻搖搖手說不能吃,因為吃了血糖會飆高,所以他不敢吃,害我拎著兩顆石榴,惆悵了老半天。
圖說:從城中市場裡向上望,出現一個時光倒流的景像,這是在台北市嗎?感覺非常詭異又破落。(王瑞瑤攝)
穿梭在城中市場裡,我覺得自己像隻老鼠,在陰暗潮濕的地方覓食,抬頭看到的一線天,也是極為克難殘破的拼貼組合屋,好像即將面臨城隍爺的審判。但是市場裡的活動力極為旺盛,幾年前亞洲周刊曾選出的台灣唯一必嘗美食,就是城中市場裡的周記牛肉麵,雖然我為了這篇莫名其妙的外國記者報導,偷偷跑去吃了周記三次還是覺得莫名其妙,可是周記變成城中市場的名店卻是不爭的事實。
圖說:這碗周記牛肉麵曾獲得亞洲周刊的推薦,也曾令我相當困惑。(王瑞瑤攝)
周記牛肉麵便宜,湯頭黑,味道清,強調手工捍製的家常麵條,雖有嚼勁,但表面太白粉太多,只有咕溜而擾亂麵香,至於牛肉一樣有嚼勁,但味道並不出眾。
倒是小路另一頭的羊城小食還有點兒意思,招牌上有一方小小的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招牌下羅列所有菜名,超過一百道,菜色如此齊全卻沒有店,幾張折疊桌沿著巷子擺,聽老闆娘說從40多年前就是這樣賣,當時城中市場的美食並不多。
圖說:羊城小食用整面牆寫菜單,招牌上還有一小方國旗。(王瑞瑤攝)
圖說:份量大的羊城炒飯,足夠兩人食用。(王瑞瑤攝)
羊城是廣東地名,在忠孝東路上有一家羊城小館,但兩家沒關係,羊城小食的菜色也不廣東,幾乎是南北合,而且吃飽的飯麵年糕河粉米粉居多,仔細瞧上百道料理裡有三道叫羊城,分別是羊城窩麵、羊城炒飯、羊城燴飯,而老闆娘自己推薦的招牌料理則是蠔油牛肉與豆瓣魚。
點了羊城炒飯再追加羊城窩麵,不管飯或麵,份量都大得嚇人,羊城炒飯紅得像番茄醬炒飯,裡面有蝦仁、青豆、雞蛋,以及店家自製紅通通的叉燒丁;羊城窩麵更有趣,超級大的碗公上桌,最搶眼的是淋上數滴醬油的荷包蛋,感覺像是回到那個吃雞蛋補營養的年代。
圖說:這碗羊城窩麵份量大而札實,湯麵加澆頭,外帶現煎的荷包蛋,前面紅紅的那一塊是店家自製的叉燒。(王瑞瑤攝)
老闆娘說窩麵本來是廣東麵,就是粗線條的油炸麵,可是這種麵條台灣人不愛,所以改成大家喜歡的油麵。先把油麵放進雞骨高湯裡煮成湯麵,再淋上有豬肝、魷魚、下水、叉燒與青菜等爆炒勾芡的澆頭,最後才放上現煎的荷包蛋,清湯因為澆頭芡汁而變濃稠,配料因為鑊氣而增香,雖然料粗味重,但一大碗才95元,非常超值。
豆瓣魚所用的鯉魚雖然炸得過火,但豆瓣醬卻別有一番風味,而且燒得很入味,第二代老闆透露這是老爸教的手法,一直都沒變過,在羊城小食所有醬料都是自己製作,絕不用現成醬料,包括客人最愛的辣椒醬。
雖是路邊小吃,小老闆信心十足,而他家的辣椒醬的確厲害,拌飯拌麵,甚至拿來佐蠔油牛肉都讓味道立即生色,他說祖傳的辣椒醬製作時間約一小時,主料是新鮮辣椒,但我一吃覺得厲害在豆豉,入口鬆化散發陳香,讓辣椒醬變得有深度。由於擅長製醬,羊城小食逢年節才製作的乾炒豆干也有類似風味,當零嘴做小菜都不錯。
城中市場近城隍廟巷口還有兩個面對面的小攤,一是豆花,另一是魷魚羹,好吃的關鍵都在「夠熱」,因為熱而催發薑汁與糖水的香氣,因為熱而讓羹湯燙嘴而有味,尤其是魷魚羹另有未包魚漿的魷魚條,以及乾時酥,濕時軟的魚酥,味道極為新鮮,來幫忙的第二代兒女皆是帥哥美女,感覺更好吃。
圖說:豆花伯的豆花在城中市場裡堪稱超人氣。(王瑞瑤攝)
圖說:從早賣到晚的魷魚羹講究新鮮與燙嘴。(王瑞瑤攝)
人說城隍爺主管陰間事,說報應,論因果,我自己遊走這一區,內心百感交集,還在就讀銘傳大傳系時,就急著跑出來實習,把記者當做畢生志願,民國七十七年的夏天我跟著聯合報社會記者林鴻圖跑台北市刑大,這是我接觸社會的第一步,匆匆度過二十載,舊地重遊,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愛恨交錯、情感糾結全部湧進心頭,人生走過一半,回頭看看,當時視為信仰,如今逐漸動搖,什麼是真,什麼又是假?何謂善何謂惡?著實考驗人心。
圖說:城中市場十數年來如一日,環境、店家、味道幾乎沒有改變。(王瑞瑤攝)
「你也來了」的匾額高掛在台灣省城隍廟裡,不明究裡的人還以為城隍爺在跟你打招呼,其實這句話的完整版為:你來了,悔已遲!嚥下最後一口氣便看到城隍爺來清算一生的善惡,所以生前做的事,死後已來不及,正如同廟裡的對聯所云:為人固有良心初一十五何用汝燒香點燭,作事若無天理半夜三更須防我鐵鍊剛叉。
圖說:台灣省城隍廟的城隍爺主管陰間事,但樣貌慈眉善目。(王瑞瑤攝)
位於台北市武昌街的台灣省城隍廟是作官的人常拜的廟,已經服務城隍爺二十餘年的幹事王真如表示,台北府衙才設立,便興建省城隍廟,代表陰陽共治之意,陽間事找官府,陰間事問城隍,所以早期只有地方父母官可以拜城隍爺。由於省城隍廟的位置就在博愛特區裡,許多在特區裡的大官都跑到這裡參拜,還有許多辦不出案子的警察,經常請城隍爺指點迷津。
一開始以為掌管陰間事的城隍廟應該很陰森,事實上並不然,尤其是台灣省城隍廟裡的那尊黑臉城隍爺,看起來頗為慈眉善目。王真如說,921大地震後,這尊泥塑的城隍爺身上出現裂痕,經過請示後,找到台南工匠前來修補,但廟方擔心泥塑經不起移動而毁壞,於是新塑一尊備用。
未料工匠將原本穿戴在城隍爺身上的衣冠去除,發現這尊城隍爺本是衣冠整齊,經過巧手修補,恢復原本面貌,也因此省城隍廟裡供奉新舊兩尊城隍爺,當然也包括新舊兩尊城隍夫人、文判、武判等。
除了雙雙對對與眾不同以外,省城隍廟的入口處有一尊很大很高的觀音坐像,似乎有一點兒格格不入。原來在20幾年前這座觀音遭人遺棄路邊,有心人拜託城隍爺收留接納,王真如說,一開始這觀音端坐城隍爺面前,結果觀音大士托夢表示擋住了城隍爺的視線,反客為主很不好意思,因此移到入口處右邊自成一區。
圖說:武昌街上有許多知名老店,好味排骨大王與明星西點麵包廠就是鄰居。(王瑞瑤攝)
由於附近上班族眾多,台灣省城隍廟附近小吃林立,包括不少老店,就在城隍廟對面就有:好味道排骨大王、明星西點麵包廠等,雖然我覺得好味道排骨大王的乾炸排骨麵年年退步,排骨愈炸愈不香(因為都先炸一堆起來等客人上門再回炸),麵條愈煮愈沒勁(因為都先煮起來晾著然後再一次下鍋),但偶爾想起來,還是會跑去吃(建議不要穿太好的衣服,以免吸飽一身的油炸味)。
好味道排骨大王的排骨麵,是乾炸排骨,吃起來肉味十足,但是味道逐漸退步中。(王瑞瑤攝)
至於之前也曾採訪過的明星西點麵包廠,老實說我從來沒有喜歡過,一方面是價格太貴,再者許多糕點都不合胃口,例如招牌的俄羅斯軟糖,好像白白的棉花糖包著帶膜的核桃,吃罷舌頭微苦;看起來很誘人的草莓蛋糕,也是玄機暗藏,畢竟不是每一顆草莓都是甜的,總要吃進嘴裡才知道。不過那麼老的店(1949年創立)一切如舊,也算是進步城市裡的一項奇蹟。
圖說:明星西點麵包廠的草莓蛋糕,看起來十分誘人。(王瑞瑤攝)
我對省城隍廟很陌生,卻對這個區域很熟悉,因為城隍廟旁就是沅陵街,我從小就生得一雙大腳ㄚ,個頭又比同齡者來得巨大,所以每到過年前我媽媽就帶我上沅陵街轉轉,買一雙很醜但塞得進去的新鞋子,或是樣式有一點兒老的大衣。沅陵街裡有許多賣零食的店,可以邊走邊吃,裡面還有一家小得可以的湯圓店,擠著吃,味道更香。逛完了,總會溜到博愛路上的世運麵包店買三個東西,一是沙拉麵包,二是炸豬排三明治,三是倫敦糕,雖然現在的世運跟以前不同,東西賣得很多,門市味道很雜,有人愛吃它得獎的鳳梨酥,有人喜歡滷得烏漆抹黑的滷味,可是我從小到大就只愛世運這三味。
雖然我知道沙拉麵包的麵包有點兒乾,炸豬排三明治裡面夾的豬排很小塊,倫敦糕愈賣愈貴,我習慣的味道一路走來,就是這樣。
省城隍廟的斜對面就是城中市場,記得小時候,我爸爸就愛在這裡買進口石榴,自己家種的石榴小得像鴿蛋,還沒成熟就被路人偷摘走,就算熟透了也是滿口酸澀,但進口石榴不同,一個足有一斤重,大得像F罩杯,用力掰開,好像紅寶石一樣的種子晶瑩剔透,吃得滿嘴滿手都是紅汁。不過前一陣子我買了兩顆回去想孝敬老爸,他卻搖搖手說不能吃,因為吃了血糖會飆高,所以他不敢吃,害我拎著兩顆石榴,惆悵了老半天。
圖說:從城中市場裡向上望,出現一個時光倒流的景像,這是在台北市嗎?感覺非常詭異又破落。(王瑞瑤攝)
穿梭在城中市場裡,我覺得自己像隻老鼠,在陰暗潮濕的地方覓食,抬頭看到的一線天,也是極為克難殘破的拼貼組合屋,好像即將面臨城隍爺的審判。但是市場裡的活動力極為旺盛,幾年前亞洲周刊曾選出的台灣唯一必嘗美食,就是城中市場裡的周記牛肉麵,雖然我為了這篇莫名其妙的外國記者報導,偷偷跑去吃了周記三次還是覺得莫名其妙,可是周記變成城中市場的名店卻是不爭的事實。
圖說:這碗周記牛肉麵曾獲得亞洲周刊的推薦,也曾令我相當困惑。(王瑞瑤攝)
周記牛肉麵便宜,湯頭黑,味道清,強調手工捍製的家常麵條,雖有嚼勁,但表面太白粉太多,只有咕溜而擾亂麵香,至於牛肉一樣有嚼勁,但味道並不出眾。
倒是小路另一頭的羊城小食還有點兒意思,招牌上有一方小小的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招牌下羅列所有菜名,超過一百道,菜色如此齊全卻沒有店,幾張折疊桌沿著巷子擺,聽老闆娘說從40多年前就是這樣賣,當時城中市場的美食並不多。
圖說:羊城小食用整面牆寫菜單,招牌上還有一小方國旗。(王瑞瑤攝)
圖說:份量大的羊城炒飯,足夠兩人食用。(王瑞瑤攝)
羊城是廣東地名,在忠孝東路上有一家羊城小館,但兩家沒關係,羊城小食的菜色也不廣東,幾乎是南北合,而且吃飽的飯麵年糕河粉米粉居多,仔細瞧上百道料理裡有三道叫羊城,分別是羊城窩麵、羊城炒飯、羊城燴飯,而老闆娘自己推薦的招牌料理則是蠔油牛肉與豆瓣魚。
點了羊城炒飯再追加羊城窩麵,不管飯或麵,份量都大得嚇人,羊城炒飯紅得像番茄醬炒飯,裡面有蝦仁、青豆、雞蛋,以及店家自製紅通通的叉燒丁;羊城窩麵更有趣,超級大的碗公上桌,最搶眼的是淋上數滴醬油的荷包蛋,感覺像是回到那個吃雞蛋補營養的年代。
圖說:這碗羊城窩麵份量大而札實,湯麵加澆頭,外帶現煎的荷包蛋,前面紅紅的那一塊是店家自製的叉燒。(王瑞瑤攝)
老闆娘說窩麵本來是廣東麵,就是粗線條的油炸麵,可是這種麵條台灣人不愛,所以改成大家喜歡的油麵。先把油麵放進雞骨高湯裡煮成湯麵,再淋上有豬肝、魷魚、下水、叉燒與青菜等爆炒勾芡的澆頭,最後才放上現煎的荷包蛋,清湯因為澆頭芡汁而變濃稠,配料因為鑊氣而增香,雖然料粗味重,但一大碗才95元,非常超值。
豆瓣魚所用的鯉魚雖然炸得過火,但豆瓣醬卻別有一番風味,而且燒得很入味,第二代老闆透露這是老爸教的手法,一直都沒變過,在羊城小食所有醬料都是自己製作,絕不用現成醬料,包括客人最愛的辣椒醬。
雖是路邊小吃,小老闆信心十足,而他家的辣椒醬的確厲害,拌飯拌麵,甚至拿來佐蠔油牛肉都讓味道立即生色,他說祖傳的辣椒醬製作時間約一小時,主料是新鮮辣椒,但我一吃覺得厲害在豆豉,入口鬆化散發陳香,讓辣椒醬變得有深度。由於擅長製醬,羊城小食逢年節才製作的乾炒豆干也有類似風味,當零嘴做小菜都不錯。
城中市場近城隍廟巷口還有兩個面對面的小攤,一是豆花,另一是魷魚羹,好吃的關鍵都在「夠熱」,因為熱而催發薑汁與糖水的香氣,因為熱而讓羹湯燙嘴而有味,尤其是魷魚羹另有未包魚漿的魷魚條,以及乾時酥,濕時軟的魚酥,味道極為新鮮,來幫忙的第二代兒女皆是帥哥美女,感覺更好吃。
圖說:豆花伯的豆花在城中市場裡堪稱超人氣。(王瑞瑤攝)
圖說:從早賣到晚的魷魚羹講究新鮮與燙嘴。(王瑞瑤攝)
人說城隍爺主管陰間事,說報應,論因果,我自己遊走這一區,內心百感交集,還在就讀銘傳大傳系時,就急著跑出來實習,把記者當做畢生志願,民國七十七年的夏天我跟著聯合報社會記者林鴻圖跑台北市刑大,這是我接觸社會的第一步,匆匆度過二十載,舊地重遊,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愛恨交錯、情感糾結全部湧進心頭,人生走過一半,回頭看看,當時視為信仰,如今逐漸動搖,什麼是真,什麼又是假?何謂善何謂惡?著實考驗人心。
圖說:城中市場十數年來如一日,環境、店家、味道幾乎沒有改變。(王瑞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