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李權鬥不歇 國府潰敗撤台
Posted: Mon Sep 21, 2009 1:28 am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 ... focus.html
編按:十月一日是中共建政六十周年,過去的歲月,從國共決戰、兩岸分治,直到大陸改革開放、兩岸關係融冰,一甲子光陰如箭疾駛而過,精采沒有冷場。 為了讓這段兩岸都在其中的歷史能更廣為人知,本報特製作中共建政六十周年專題報導,從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衝突,到結束互相封鎖,再搭配大陸近年的劇變局勢等豐富內容以饗讀者。
「自卅八年底及卅九年初,赤焰滔天,挽救無術,人心迷惘,莫可究極,……即台灣基地,亦將岌岌欲墜,不可終日。中央政府幸有閻院長錫山,苦心孤詣,撐持危局,……政府統緒,賴以不墜者,閻院長之功實不可泯。」
民國四十三年二月,蔣中正在向國民大會提出《國情報告》時,對閻錫山在一九四九年底將國民政府遷移台灣,作出了極高度的歷史評價。中華民國的法統得以在台灣延續,如同蔣中正所評價的:「閻院長之功實不可泯」。
閻錫山感想錄 揭歷史變局內幕
一九四九年,對國民黨而言,政府面臨了土崩瓦解的危機;對共產黨來說,它卻迎來了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機遇。在這場攸關後來六十年兩岸歷史演變的風暴過程,閻錫山無疑是以最近距離見證歷史變局的「核心觀察者」。
閻錫山舊部近年整理編印了《閻伯川先生感想錄》(重要日記摘要),透過閻氏的權威記載與私人札記,寫實地描繪了這段軍政派系鬥爭的核心內幕,呈現出國民政府敗退的關鍵,更翔實地反映了兩岸分裂分治的環境背景。
南京被解放軍攻陷後,國民政府輾轉遷移到廣州。六月十三日,經由蔣中正首肯,李宗仁提名,立法院同意,閻錫山就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閻雖力圖振作,但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共產黨,而是來自桂系將領的軍權之爭。
九月四日,李宗仁當面告知閻錫山,希望閻辭兼國防部長,交出軍權,由其桂系將領白崇禧接替,閻當面加以拒絕。閻認為:「我兼或可不亡,換人亦或可不亡,我願辭。假如我兼亡得慢,換人亡得快,我就不辭。」
十月二日,蔣李軍權之爭白熱化。閻說:「講亦悔,不講亦悔。此事關鍵非幹部所當主張,應由最高領袖自決之,因此事無論怎樣辦,均有咎戾,故主張怎樣辦,均難見諒於將來,故須由最高領袖決之。」
對軍政派系鬥爭檯面化,蔣中正與李宗仁都各不相讓,閻感慨地說道:「不接受辭兼國防部長之要求,有破裂之可能。接受辭兼國防部長之要求,有毀滅之顧慮。接受而毀滅,為眾怨所歸;不接受而破裂,亦為眾怨所歸。」
桂系爭奪軍權 中樞內鬥白熱化
十月四日,立委梁棟問:「希望院長能做蔣李橋梁,使蔣李密切合作,現在有人說院長一面倒了,究竟如何?」閻透露,他在組閣前,曾對蔣李提出四句話:「中間赤誠匡濟,但不從井救人,亦不捲入漩渦,更不意氣憤事。」
十月廿九日,閻六十七歲生日。幕僚稱許閻「知其不可為而為」,是「寧武子之愚」(衛國大夫,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閻回應道:「他是假愚,我是真愚,既入地獄,只好安於入地獄;理智如清水,感情若顏色,理感混成人,作人費周折。」
在西南局勢陷入危急之際,中樞幾近潰散。李代總統於十一月三日已赴昆明,十一日轉桂林,十四日再飛南寧。閻十六日急電李:「切盼鈞座速返,迅決大計,共挽危局。」但李宗仁未加理會,廿日飛香港,入太和醫院治病。
十一月廿八日,國民政府從重慶遷移成都。鑑於李宗仁已變成「落跑代總統」,閻錫山與蔣中正於十二月三日在成都討論總統的「復職問題」,閻曾力薦蔣應重用與李宗仁並稱「李白」的桂系將領白崇禧。
閻曾對蔣說:「復職很需要,國家不可無元首,惟應注意爭同情,杜口實,杜法爭。」蔣問:「如何爭同情?」閻答:「重用健生(白崇禧)。給健生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用人權、指揮權及動用庫存金銀外匯權全給他。」
蔣問:「怕有何口實?」閻答:「德公(李宗仁,字德鄰)如不同意,他可認復職是搶奪,更進而惡言加復職以篡位。」蔣再問:「如何杜法爭?」閻答:「國大代表有法定人數,以合法手續請復職,即可杜法爭。」
但因蔣與幕僚顧慮太多,並未形成共識,議而未決,最後決定再派人赴港挽留李宗仁。面對「蔣李關係」無法化解,閻曾在日記寫道:「以大度量容人是德,以謙道處人是吉,人之一生當向容與謙上繼續不斷的做功夫。」
李赴美中樞無主 西南一夕易幟
當天,閻再次致電李:「在此危急存亡決於俄頃之際,何能一日無元首躬親主政。敬祈鈞座重加考慮,俯念時艱,即日立即歸國,挽救危局,以慰眾望。」閻的急電,仍無法喚回,李宗仁於五日即從香港飛往美國。
行前,李還急電指揮成都的閻照料「中樞軍政」:「仁以胃病劇重,亟待割治,不得已赴美就醫。請兄對中樞軍政仍照常進行,至於重大決策,仍可隨時與仁電商。仍希就兄職權範圍處理一切,中樞軍政情形,並隨時電告。」
中樞無主之際,雲南省主席盧漢、西康省主席劉文輝相繼變節投共,西南情勢岌岌可危,十二月七日,政府緊急決定將撤離成都。八日,閻率內閣要員飛往台北;十日,蔣中正飛往台北。自此,國民政府完全失去對中國大陸的統治權力;兩岸從而形成分裂分治的局面。
編按:十月一日是中共建政六十周年,過去的歲月,從國共決戰、兩岸分治,直到大陸改革開放、兩岸關係融冰,一甲子光陰如箭疾駛而過,精采沒有冷場。 為了讓這段兩岸都在其中的歷史能更廣為人知,本報特製作中共建政六十周年專題報導,從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衝突,到結束互相封鎖,再搭配大陸近年的劇變局勢等豐富內容以饗讀者。
「自卅八年底及卅九年初,赤焰滔天,挽救無術,人心迷惘,莫可究極,……即台灣基地,亦將岌岌欲墜,不可終日。中央政府幸有閻院長錫山,苦心孤詣,撐持危局,……政府統緒,賴以不墜者,閻院長之功實不可泯。」
民國四十三年二月,蔣中正在向國民大會提出《國情報告》時,對閻錫山在一九四九年底將國民政府遷移台灣,作出了極高度的歷史評價。中華民國的法統得以在台灣延續,如同蔣中正所評價的:「閻院長之功實不可泯」。
閻錫山感想錄 揭歷史變局內幕
一九四九年,對國民黨而言,政府面臨了土崩瓦解的危機;對共產黨來說,它卻迎來了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機遇。在這場攸關後來六十年兩岸歷史演變的風暴過程,閻錫山無疑是以最近距離見證歷史變局的「核心觀察者」。
閻錫山舊部近年整理編印了《閻伯川先生感想錄》(重要日記摘要),透過閻氏的權威記載與私人札記,寫實地描繪了這段軍政派系鬥爭的核心內幕,呈現出國民政府敗退的關鍵,更翔實地反映了兩岸分裂分治的環境背景。
南京被解放軍攻陷後,國民政府輾轉遷移到廣州。六月十三日,經由蔣中正首肯,李宗仁提名,立法院同意,閻錫山就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閻雖力圖振作,但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共產黨,而是來自桂系將領的軍權之爭。
九月四日,李宗仁當面告知閻錫山,希望閻辭兼國防部長,交出軍權,由其桂系將領白崇禧接替,閻當面加以拒絕。閻認為:「我兼或可不亡,換人亦或可不亡,我願辭。假如我兼亡得慢,換人亡得快,我就不辭。」
十月二日,蔣李軍權之爭白熱化。閻說:「講亦悔,不講亦悔。此事關鍵非幹部所當主張,應由最高領袖自決之,因此事無論怎樣辦,均有咎戾,故主張怎樣辦,均難見諒於將來,故須由最高領袖決之。」
對軍政派系鬥爭檯面化,蔣中正與李宗仁都各不相讓,閻感慨地說道:「不接受辭兼國防部長之要求,有破裂之可能。接受辭兼國防部長之要求,有毀滅之顧慮。接受而毀滅,為眾怨所歸;不接受而破裂,亦為眾怨所歸。」
桂系爭奪軍權 中樞內鬥白熱化
十月四日,立委梁棟問:「希望院長能做蔣李橋梁,使蔣李密切合作,現在有人說院長一面倒了,究竟如何?」閻透露,他在組閣前,曾對蔣李提出四句話:「中間赤誠匡濟,但不從井救人,亦不捲入漩渦,更不意氣憤事。」
十月廿九日,閻六十七歲生日。幕僚稱許閻「知其不可為而為」,是「寧武子之愚」(衛國大夫,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閻回應道:「他是假愚,我是真愚,既入地獄,只好安於入地獄;理智如清水,感情若顏色,理感混成人,作人費周折。」
在西南局勢陷入危急之際,中樞幾近潰散。李代總統於十一月三日已赴昆明,十一日轉桂林,十四日再飛南寧。閻十六日急電李:「切盼鈞座速返,迅決大計,共挽危局。」但李宗仁未加理會,廿日飛香港,入太和醫院治病。
十一月廿八日,國民政府從重慶遷移成都。鑑於李宗仁已變成「落跑代總統」,閻錫山與蔣中正於十二月三日在成都討論總統的「復職問題」,閻曾力薦蔣應重用與李宗仁並稱「李白」的桂系將領白崇禧。
閻曾對蔣說:「復職很需要,國家不可無元首,惟應注意爭同情,杜口實,杜法爭。」蔣問:「如何爭同情?」閻答:「重用健生(白崇禧)。給健生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用人權、指揮權及動用庫存金銀外匯權全給他。」
蔣問:「怕有何口實?」閻答:「德公(李宗仁,字德鄰)如不同意,他可認復職是搶奪,更進而惡言加復職以篡位。」蔣再問:「如何杜法爭?」閻答:「國大代表有法定人數,以合法手續請復職,即可杜法爭。」
但因蔣與幕僚顧慮太多,並未形成共識,議而未決,最後決定再派人赴港挽留李宗仁。面對「蔣李關係」無法化解,閻曾在日記寫道:「以大度量容人是德,以謙道處人是吉,人之一生當向容與謙上繼續不斷的做功夫。」
李赴美中樞無主 西南一夕易幟
當天,閻再次致電李:「在此危急存亡決於俄頃之際,何能一日無元首躬親主政。敬祈鈞座重加考慮,俯念時艱,即日立即歸國,挽救危局,以慰眾望。」閻的急電,仍無法喚回,李宗仁於五日即從香港飛往美國。
行前,李還急電指揮成都的閻照料「中樞軍政」:「仁以胃病劇重,亟待割治,不得已赴美就醫。請兄對中樞軍政仍照常進行,至於重大決策,仍可隨時與仁電商。仍希就兄職權範圍處理一切,中樞軍政情形,並隨時電告。」
中樞無主之際,雲南省主席盧漢、西康省主席劉文輝相繼變節投共,西南情勢岌岌可危,十二月七日,政府緊急決定將撤離成都。八日,閻率內閣要員飛往台北;十日,蔣中正飛往台北。自此,國民政府完全失去對中國大陸的統治權力;兩岸從而形成分裂分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