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時篇》從馬戛爾尼到陳雲林
http://www.udn.com/2008/11/20/NEWS/READ ... 8643.shtml
【聯合報╱張作錦】 2008.11.20 12:38 pm
台灣也會成為一座「雄偉的廢墟」嗎?
張作錦
幾年前,到承德訪「避暑山莊」。這座清代皇家別墅,面積廣袤,林木蒼鬱,庭園毗連,目不暇給。到了「萬樹園」,讓人特別流連,別有心境。它是當年乾隆皇帝接見英國特使馬戛爾尼的地方,因覲見禮儀的爭執,被後世史家形容為「中西第一次文化衝突」。
列強侵略中國,在東方是日本,在西方數英國。但英國欺凌中國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至少在1793年派馬戛爾尼來華商談建交和貿易時,英國是循外交途徑,以平等之禮對待中國的。
馬戛爾尼有爵位,曾任駐俄公使和孟加拉總督,他攜英王喬治三世的國書,率九十人代表團,坐五艘大船,備六百箱禮物,以祝賀乾隆壽誕名義來華,足見英國對清朝之重視。
代表團於1793年八月抵達大沽口,旋被接待到避暑山莊,但覲見禮節發生問題。清廷視馬戛爾尼等為四夷之外的「英夷」,要行屬國使臣雙膝下跪叩頭的大禮。但馬戛爾尼只同意以對待英皇之禮對乾隆,行免冠屈一膝深鞠躬禮。乾隆不悅,認其「妄自驕矜」,則來華別有用心,雖在「萬樹園」勉予接見,但駁回英國所提建交和通商的一切要求。
馬戛爾尼敗興而返,循陸路到廣州坐船回國。一路上他們看到當時中國真正的情況,貧窮、落後、閉塞;他們對「天朝」從嚮往轉為蔑視。所謂康乾盛世,在馬戛爾尼的眼裡,「只是一座雄偉的廢墟」。
「歷史本身並不重演,但愚人重演歷史。」想不到在二百一十五年之後,台北卻上演「新版馬戛爾尼事件」。大陸「特使」陳雲林來台商談擴大交流與貿易合作,跟馬英九總統見面時要怎樣稱呼,竟然成為台北的頭等大事,吵鬧了好一陣子,幾乎夭折了這次兩岸的歷史性接觸。
乾隆要馬戛爾尼磕頭,是自大,因為他和朝臣們都不知道外界的情形,還真以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其他都是蠻夷;台北要陳雲林呼「總統」,是自卑,因為我們深悉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提一個對方難以答應的條件,來掩飾自己力量之不足和信心的匱乏。
雖然陳雲林背後是十三億人,但這次他率團來台,不能說懷有什麼「陰謀」和「惡意」。他事先明言只談貿易,不涉政治。而在全球金融海嘯衝擊下的台灣,活絡經貿的「大三通」是雪中送炭。當年乾隆交馬戛爾尼帶給英王的敕書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台灣今天有能力、有勇氣說這樣的話嗎?
某些生活在台灣的人常以下列兩點理由敵視大陸:
第一、大陸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這話不假。但國際間講實力,萬國列邦在「台灣問題」上能與大陸站在「對立面」者不多。我們不與大陸溝通、商談,恐怕更無法拓寬國際空間。
第二、大陸以數百枚飛彈瞄準台灣。這也是事實。我們若不與大陸談判,說服大陸,先求「一中各表」、「互不否認」,就永無簽訂「兩岸和平協定」之可能。
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存度甚高,過去八年的「內耗空轉」,已使台灣的發展陷於困境,今後若再繼續「鎖國政策」,扼殺生產事業,會不會把寶島變成「廢墟」?
馬戛爾尼來華時的副手斯當東,把他十二歲的兒子也帶了來,乾隆很歡喜他,聖眷優隆。後來小斯當東當了下院議員,鴉片戰爭前夕討論是否向中國宣戰時,他投贊成票,理由是:「中國聽不懂自由貿易的語言,只聽得懂炮艦的語言。」台灣如選擇與大陸作戰,自然也會變成「廢墟」。
馬戛爾尼回程考察中國的結論是:這個國家「只是一座雄偉的廢墟」。
當一塊土地成為「廢墟」,它是否「雄偉」──前世是不是「亞洲四小龍」,還有什麼意義嗎?
台灣當然可以屹立於大陸之外,但那要靠實力,而實力來自努力,大家應停止內鬥,少逞口舌之快,捲起袖子,正心誠意幹點正經活。把台灣建設成一塊堅實的材料,那才是真正的「愛台灣」。
感時篇》從馬戛爾尼到陳雲林
Moderator: cah
-
- General of the Army / Fleet Admiral / General of the Air Force
- Posts: 1342
- Joined: Sun Aug 17, 2008 5:05 am
感時篇》從馬戛爾尼到陳雲林
CAH, The Gr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