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楨和兩蔣關係 (上)

蕭長安的個人論壇

Moderator: cah

Post Reply
cah
General of the Army / Fleet Admiral / General of the Air Force
General of the Army / Fleet Admiral / General of the Air Force
Posts: 1342
Joined: Sun Aug 17, 2008 5:05 am

吳國楨和兩蔣關係 (上)

Post by cah »

 蔣介石曾說:「平生待人,未有如待吳(國楨)者。」這是實話。吳國楨留美歸國後,一路受到蔣的重用,卅歲就當上漢口市長;在艱困的抗戰末期,吳曾是蔣所倚重的陪都市長;在動盪的內戰時期,吳國楨主政上海表現出色,被譽為中國的拉瓜迪亞(La Guardia,1934- 1945年紐約市長)。四九年底國府撤退台灣、正當蔣介石處境最黯淡之際,吳國楨在美國力挺下出任台灣省主席,「時代雜誌」以他作為封面人物:一隻巨大的火龍張開大嘴想吞下台灣,旁邊醒目的吳國楨大照片,彰顯出他的砥柱角色。

然而蔣、吳的蜜月期只持續到五○年代初期。一九五三年四月吳國楨辭去台省主席,前往美國定居。隔年,兩人關係正式破裂,吳國楨在蔣介石心目中也從「忠臣」變成「吳逆」,而蔣則成了吳國楨筆下,「愛權勝於愛國,愛子勝於愛民」的大獨裁者。

蔣、吳激烈權鬥的過程,反映出五○年代國府撤退台灣初期,內外環境的複雜性。這段未解的秘辛,呈現在蔣介石日記上的記載內容,遠比外界所知的還要曲折、複雜許多。本文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館最新開放的蔣介石日記(一九四六到五五年)內容撰寫,作者並參照美國國務院解密檔案及「吳國楨傳」等資料,以求其真。

赤化前夕攜家眷遷台

一九四九年四月,吳國楨因瘧疾復發,向時任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請辭上海市長,攜家眷至台灣。八月,美國政府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將大陸淪陷共黨的責任,歸因於「國民黨的倒行逆施和蔣介石的昏庸無能」,這對已然風雨飄搖的蔣政權無異是致命的打擊。八月九日,駐台北總領事麥克唐納(MacDonald)向國務院報告:「此間謠言四起,盛傳吳國楨將取代陳誠。」

十月十日,吳國楨與麥克唐納見面。據國務院解密檔案,吳國楨透露以他為中心的一群國府文官,包括王世杰、董顯光、黃少谷等,堅持省府由文官主導,並將採取一系列改革,如新聞自由、自由企業,並給予台灣人更多政治權利。吳不斷強調他有能力說服蔣介石改變並接受改革,麥克唐納說,吳的說詞給他一個印象,即蔣介石將復出成為國府領導人,並把基地遷到台灣。

十月底金門古寧頭戰役爆發,來犯的共軍被擊退。十一月三日,麥克唐納拜訪蔣介石,傳達美國國務院一份重要的政策文件。這是一九四八年以來,美國官方第一次恢復與蔣接觸。這份文件對國府在台不當施政提出批評,強調美國對台灣的態度,要看「目前中國政府(國民黨)是否能建立有效行政而定」。十一月五日,麥克唐納接獲吳國楨告知,陳誠將被要求辭去台灣省主席職位。

就在這個時候﹐國防部次長鄭介民應美國前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電邀赴美訪問。十一月十七日﹐鄭在華府與美國前海軍上將白吉爾(Admiral Oscar Badger)會面。針對台灣防衛問題,白氏表達美方看法,希望台灣政府能代表各階層各黨派利益﹐而非國民黨一黨專政﹐如此台灣人民才能擁護政府。白氏並指出﹐吳國楨為主持台政之理想人選,如果中國政府能依此而為﹐美國將提供軍事及經濟援助。換言之,美國是以蔣同意吳國楨出任台灣省主席,作為提供美援的條件。

美國施壓蔣介石無奈

關於白吉爾的備忘錄,據「吳國楨傳」記載,十二月上旬鄭介民從華府回到台北﹐先一步告訴吳國楨他與白吉爾的談話內容,隔天再向總統府秘書長王世杰報告,王以電報轉呈人在成都的蔣介石。蔣來電指示要王世杰和陳誠先做初步研究﹐陳誠不願讓位﹐與王商議由他續任主席﹐邀吳出任省府秘書長,實際負責處理省政。陳誠找吳國楨談了四個小時,遭吳婉謝。吳國楨拒絕的真正原因在於,早在十一月下旬吳陪美國參議員諾蘭(William F. Knowland)去重慶見蔣,路過香港與杜月笙見面時,杜就告訴吳,他聽蔣經國透露,蔣已決定派吳接替陳誠台省主席的職務。現在吳國楨又從鄭介民得悉美國支持他擔任台灣省主席,當然更不願屈就省府秘書長的職位。

十二月七日,吳國禎拜會麥克唐納,告知他將出任台省主席,但要求如下條件:一、能建立一真正民主形式的政府;二、可自己選擇任命省府官員;三、掌控所有國營與省營組織機構;四、參加所有軍事會議。吳還告訴麥克唐納,蔣介石應會同意其要求。

取代陳誠任台省主席

蔣自成都返台後﹐十二月十一日下午聽取鄭介民報告白吉爾備忘錄經過﹐當天日記記載:「觀白之條件全為其國務院對中國問題失敗者卸責﹐並於余低頭認錯而後乃肯轉圜援助。美國外交行動無異幼童撒嬌﹐非予撫順善慰不可。余決將順其意而行﹐亦再做一次受辱與倒楣也。」

十二月十三日,蔣與陳誠談對美政策及改組省府問題。陳誠十分不悅﹐最後勉強同意,但提醒蔣應注意白吉爾談話是否真的代表美國政府?蔣決先派吳國楨代理台省主席,「以試美國援華之態度如何。」當天蔣約見吳告知此一安排。吳國楨表面接受,私下卻向美國官員抱怨蔣的做法。據美國國務院檔案,十二月十三日當晚﹐吳國楨氣憤地告訴回任駐台總領事的艾德嘉(Donald Edgar),蔣介石不同意他所提出的接掌省府四點要求,目前只給他代理省主席頭銜,若一個月內能夠取得美援,才真除他。吳問艾德嘉在此情況下是否能夠在一個月內取得美援,艾氏回答說不太可能。吳表示將去電蔣介石拒絕接任省主席。

隔天蔣改變心意,派空軍專機至台南接回正在向空軍官兵發表演說的吳國楨,告訴他將直接任命其為省主席。當天蔣自記:「此乃無異再冒險一次也」。十二月十五日,行政院院會通過決議,陳誠以「軍事繁重,勢難兼顧,呈請辭去台灣省政府委員兼主席職務」。

提拔台籍掀人事風波

十二月十六日,艾德嘉與吳國楨密談至午夜。吳不斷要求美國派顧問來台,艾德嘉認為可能性很低,吳十分生氣,強調惟有美國派員來,一切舊勢力才能去除,改革才有希望。艾德嘉認為吳的新政府是否穩固,現在預測仍太早。

吳國楨上任後意氣風發,提出四大新政措施,宣布起用台籍人士,省府五廳中台籍佔三位,廿五位委員中,台籍十七位。三位台籍廳長是民政廳長蔣渭川、建設廳長彭德、農林廳長徐慶鐘。蔣、彭兩人因與「二二八事變」有牽連,名單公佈後,各方交相責難,特別是台籍的國代、省參議員,形成人事風波。十二月十九日省參議會開幕,隨即通過休會決議,以表示對省府新人事的抗議。

吳國楨沒有想到事態會演變到如此嚴重,事後被問到怎麼會找蔣、彭擔任廳長?吳坦承他受了「白皮書」的影響,以為美國人提到他們,一定有相當的群眾基礎,結果他錯了。最後還是蔣介石出馬斡旋,僵局才化解。十二月廿四日蔣自記:「台省府改組﹐經過一番波折﹐總算妥洽完成﹐此一大舉實為冒險之最後一著。每念操之在己則存﹐操之在人則亡之句﹐不勝憂惶。國楨言行性情皆以依賴美國為唯一救亡之道﹐更是憂慮。」

吳國楨接事後,託艾德嘉轉達美政府,希望美方履行諾言,從速援助。但國務院沒有正式答覆﹐且於十二月廿三日祕密通令駐外各使館人員不得過問台灣內政,吳國楨無法向蔣交代,十分懊惱。十二月廿九日蔣日記記載:「台灣省政府改組以後﹐國務院氣燄更漲﹐對我政府侮辱情形更難忍受﹐而其各種挑剔、刁難壓迫、斥責備至﹐竟將我政府請求其援助之事反置如罔聞﹐痛心盍極。」

美方敷衍口惠實不至

一九五○年一月五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強調美將不以任何方式干預中國局勢﹐不予國民政府軍事援助。隨後﹐國務卿艾奇遜補充說明﹐指根據開羅聲明與波茨坦宣言﹐台灣已經歸還中國﹐成為中國的一個省,美國無意在軍事上干涉台灣。

美國政府聲明之後﹐一時人心惶恐。蔣介石急電駐美大使顧維鈞將一份備忘錄轉致美方﹐告以台灣正進行各方面的改革﹐並舉最近的改組省府人事等為證,請求美方盡速援助,以應急需。國務院官員先是敷衍一番,繼而又對顧維鈞說:「聞孫立人將軍擁虛名而無實權,吳主席亦因受軍事當局之牽制﹐不能盡量發揮其影響力,當予以實權云云。」

美國的援助遲遲未來,國務院又點名要求蔣給予孫、吳實權,反而讓吳國楨處境更形艱難。一九五○年一月十四日,美駐華代辦師樞安(Robert Strong)向國務院報告與吳國楨夫婦私宴密談,吳十分心灰意冷,壓力極大,夫人勸他辭去省主席,但吳認為時候未到。

五○年三月蔣介石復行視事,任命陳誠出任行政院長。三月十一日師樞安向國務院報告指稱,「台灣島內外質疑蔣介石復職的聲浪已平息,目前觀察重點是陳誠與吳國楨的關係。蔣介石似乎支持吳,但也擔心吳在海外有太高支持度,因此有可能以陳來制衡吳。」

陳誠報復與小蔣掣肘

陳誠當初被迫讓出省主席職位,對吳原就有心結,等到他升任行政院長之後,因行政院與省府職權重疊處甚多,陳透過政院各部會欲削減省府職權,兩人的對立遂告表面化。吳國楨向蔣告狀,請求辭職。四月廿四日,師樞安與吳國楨晚餐,吳對自己的職務很悲痛,對台灣前景亦悲觀,認為撐不過明年春天,私下討論家人申請簽證前往美國的可行性。.

除了與陳誠的鬥爭,吳國楨還要面對以蔣經國為首的特務系統的干擾。一九五○年三月,蔣經國接國防部政治部主任,兼轄「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統一指揮所有黨政特務機構,成了真正的特務頭子,也開啟了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吳國楨對特務橫行、踐踏人權﹐十分憤慨,頻頻向美國官員抱怨。而他兼掌台灣省保安司令,實權卻操在副司令彭孟緝手中。彭眼中只有蔣經國﹐根本不把吳國楨放在眼裡,吳則偏要過問,為此與蔣經國發生衝突。蔣經國於是向蔣介石告狀,八月十一日蔣自記:「為國楨對逮捕匪諜之觀念加以糾正。」

「吳國楨傳」記載了吳「六戰蔣經國」的經過,分別是「上海幣制改革事件」、「台灣火柴公司案」、「台灣縣市長選舉事件」、「龔德柏案」、「任顯群被誣包屁匪諜案」。最嚴重的是為了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經費問題,吳認為救國團是模仿共青團的非法組織﹐不但拒絕撥給經費,還主張將它撤銷,等同公然與蔣氏父子攤牌。

國際局勢轉對吳不利

這段時間國際環境的變化,對吳的處境更為不利。一九五○年六月韓戰爆發,第七艦隊巡弋台海,美援恢復。五三年一月艾森豪入主白宮,中華民國正式成為美國的反共盟邦,一度是蔣介石所依賴、美國所支持的吳國楨,重要性已不復存在。加上,美國務卿杜勒斯約見駐美大使顧維鈞,說蔣介石年事已高,吳國楨有政績,應請蔣介石少管政事等等。吳得知後,知道蔣必然不悅,時候已到,他非走不可了。

一九五三年二月,吳國楨再度請辭,蔣派總統府副秘書長黃伯度傳話,只要吳願意和經國合作,要當行政院長或者院長兼省主席皆可,吳沒有接受。後來,蔣約吳懇談,動之以人情攻勢。吳雖感於蔣的知遇之恩,但無法苟同蔣經國的思想與做法,對蔣說:「如鈞座厚愛經國兄,則不應讓他主持特務。如果不做特務,我決盡心協助。」(上)

吳國楨小檔案

吳國楨,字峙之,1903年生於湖北建始。清華畢業後赴美留學,獲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哲學博士。歷任漢口市長、重慶市長、外交部政務次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上海市長、台灣省主席。1953年辭台省主席,赴美定居,後任教於喬治亞州阿姆斯壯大學。1984年逝世,享年八十一歲。
CAH, The Great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