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誰入主白宮? 布希要付慘重代價
【聯合報╱高希均/《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發行人(台北市)】 2008.10.14 02:38 am
十一月四日美國就要選出一位新總統。儘管美國在衰落中,新總統的決策仍將影響全球人民的安危,不得不關注。
布希是我半世紀以來(一九六○—二○○八),所目擊美國總統之中,表現最惡劣的一位。在美國老師打分數時,『F』(Flunk)是代表不及格,我給布希的分數則更低於F。八年來美國國力下降,聲望墜落,貧富差距擴大,基礎建設落後,金融危機擴散,他要負最大的責任。第一位擁有哈佛企管碩士的美國總統,是無法對母校交代的。
布希的致命傷來自他自己:理念僵硬、性格傲慢、態度偏執、智識貧乏,以及同理心欠缺。八年任內,在政策運作上又受到三種利益團體慫恿:討好大油商,能源替代政策繳白卷;討好大軍火商,攻佔伊拉克及軍火輸出創新高;討好大企業,大幅減稅以及金融法令鬆弛。在他卸任之前,聰明透頂的華爾街商人,終因貪婪過度,不僅引火自焚,而且引發了自一九二九年後最大的金融風暴。
「全球化」這個可以帶來全球經濟繁榮的理念,已被華爾街金融商品的巧妙包裝,誤導輕信的投資者受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拉茲在二年前出版的《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一書中早就警告:因為金融全球化的失控與管理失當,資本市場已出現各種警訊,不加遏制將產生嚴重後果。一直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聯邦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一九八七-二○○六),在其任內對金融監管的放任態度,近月以來已使這位「智者」頓失光彩。
德國財長史坦布洛克(Peer Steinbruck)九月下旬痛責美國是金融風暴禍首。他指出美國(一)不負責任地誇大自由市場的利益;(二)拖延實施對自由資金運用的嚴格規定;(三)對快速興起的投資銀行監督不足;(四)放任華爾街盲目追求更高的利潤。
這真是一針見血的評論。美國所闖的禍,已使它失去了全球金融霸主的地位;IMF於十一月七日估計全球金融損失已達台幣四十五兆,而且全球經濟下滑繼續惡化中。
奧地利的前財政部長艾特洛許(Hannes Androsch)敏銳地指出,大多數的「創新」會增加大多數人民的福祉,財務創新(financial innovation)一不小心,則會帶來大多數人民的災難。事實上,華爾街啟動的連動債已波及全球,亞洲地區不少中產階級以退休金或一生儲蓄購買,已遭受重大損失。
握有一兆八千億美金外匯的中國,是第二大的美國公債持有者。在布希與胡錦濤的熱線中,布希大概深切感受到兩國不是對抗的敵人,而是「合作」的伙伴。中國領導人不僅沒有乘人之危,而且樂意在危機中「助一臂之力」。這是中國人敦厚的民族性,也符合兩國及世界的利益。
這一危機使西方社會深刻感受到Faveed Zakaria 在「後美國世界」一書中所指的「其他國家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rest)—特別是中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指出:自二○○一年秋天起,中國以四百億美元拚奧運,構建了一個現代北京;美國則在伊拉克開戰,全力對付恐怖份子。四百億美元只夠四個月的伊拉克軍費。
當美國總統或因啟動戰爭、或因經濟衰退、或因權力腐化犯大錯時,選民總會「換人做」。此刻的美國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刻。《經濟學人》要在十一月一日那一期,宣佈所中意的美國總統候選人。讓我也說出對布希的懲罰:新的白宮主人,不僅要換黨,也要換膚色。
【2008/10/14 聯合報】
國際觀》誰入主白宮? 布希要付慘重代價
Moderator: cah